View allAll Photos Tagged bionic
February 11, 2012: Team Bionic, consisting of all-star skaters from around the USA and Canada, travels to LA to battle the Ri-Ettes on the bank. The Ri-Ettes maintained a solid lead in the first half, but quickly watched it diminish in the second half, eventually giving up a 140 to 111 victory to Team Bionic.
Photo by: Sir Clicks-A-Lot
被譏為Apple史上擠牙膏擠得最兇的晶片A16 Bionic,是否真如外界所傳的那麼不堪?在搭載這顆SoC的iPhone 14 Pro及14 Pro MAX推出五個多月後的今天,我們來審視究竟是大家對Apple的標準太嚴苛,還是真的牙膏擠太兇。
先說結論,A16 Bionic的進步幅度確實不大,CPU多核提升14.5%左右, 單核僅提升8.1%,這幅度其實與從A14到A15類似,但由於原本A系列處理器效能已遙遙領先業界,因此性能依舊傲視群雄。然而在製程提升有限的前提下,以能耗比優先為考量的A16處理器給人擠牙膏的感覺自然其來有自,畢竟降低功耗才是首要目的。而NPU較上代提升7.6%,不及從A14到A15的43%那麼多,但仍屬正常進化。
談到製程,A16採用的是台積電4nm製程,說穿了就是第三代優化的5奈米製程,因為製程比起前代進化幅度不大,直接影響了CPU性能,大家想想Intel在擺脫了祖傳的14奈米++++++++製程後,脫胎換骨的表現就可了解。
最令人訝異的是這回A16的GPU基本上是完全沿用前代A15的架構,連牙膏都不擠了。據聞是由於預定加入的光追功能功耗過高導致難產,在開發時程不及的情況下只得沿用前代設計,唯一升級的部分只有記憶體頻寬提高50%這一點而已,然而並非所有軟體皆可得益於此。
回到CPU部分,從A14到A16,A系列處理器已連續三代IPC(instructions per clock)原地踏步,性能的提升與時脈的增幅相當。A16的大、小核架構基本上來自2020年的A14 Bionic,也就是A14、A15、A16這三代處理器的CPU架構基本一樣,因此IPC同頻性能也相同,架構上僅有小修改,例如從A15開始ROB從A14的630減少到600,約減少5%,而A16的ROB基本上同A15;此外就是快取大小的不同,以及時脈的提升。從A14到A15,再從A15到A16,CPU的改變主要在於快取大小、小修小補的架構,以及時脈提升,因IPC連續三代不變,給人擠牙膏的評價也就不意外了。
A16 Bionic是一顆64位元ARM架構RISC、超純量架構的8發射處理器,為2大核Everest(3.46GHz) + 4小核Sawtooth(2.02GHz)設計,集成約160億個電晶體,是個架構規模極大的處理器,大核Everest高達600 ROB(Reorder Buffer,重排序緩衝區)提供強大的亂序執行能力。作為對比,Intel的12代CORE為512 ROB,AMD Zen3為256 ROB。在亂序執行、大容量快取,肯定也是其IPC傲視其他CPU的原因之一。
其實從A16 Bionic的大核IPC不變、頻率提高但降低功耗,以及小核頻率提高且功耗提高的設計來分析,可以發現這基本上就是更大型電腦處理器的設計思路,可以想見Apple自與A14一同推出M1後,已逐漸將研發重心放在M系列電腦處理器上,A系列處理器以較少的核心數提供能耗優先的效能,而M系列處理器以堆核心的方式提供更強勁的性能。
單就CPU性能,A16仍為最強的手機晶片;GPU因原地踏步的結果,結果輸給驍龍8 Gen2。對使用者而言,A16晶片性能提升多少其實根本不是重點,我由12 Pro換成14 Pro說穿了就是為了換個髮型(瀏海->動態島),去執著晶片性能提升幾%簡直毫無意義。
#Apple_A16_Bion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