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ew allAll Photos Tagged ITServices

I had to buy a new router today. 4 computers, 3 different OS's, 3 live chats, 4 phone calls, and 5 hours later it's all finally working.

Cebu is covered in my new book Queen of the South. It contains 66 B&W-photographs (but not this photo) of natural beauty, grungy cities and interesting people in the Visayas in the Philippines.

 

Queen of the South is sold at cost price with a small mark-up. The mark-up will benefit in full some of the slum dwellers featured in the book and in this set.

 

Besides via Blurb, you can now also purchase the book via Amazon. There is a premium, however, and you cannot choose a hardcover edition.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為故宮三大殿南面第一座,因皇帝登基,冊立皇后等重大儀式都在此進行,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以示與眾之不同。是明,清兩代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開間最多,進深最大,屋頂最高和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建築規制之高,裝飾手法之精,堪列中國古代建築之首,中華第一殿。太和殿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奉天殿。

 

永樂十九年(1421年)遭雷擊焚毀,正統元年(1436年)至正統六年(1441年)重建。嘉靖三十六年四月丙申(1557年5月11日),遭雷擊焚毀。四十一年(1562年),完成重建,改名為皇極殿。清順治二年(1645年)改名為太和殿。康熙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初三半夜一點多,由於太監失誤,太和殿西邊御膳房失火,太和殿再次被焚毀。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三十六年(1697年)重建。

 

明代的太和殿建在八公尺高,有漢白玉圍欄的三層高大須彌座台階上,“廣三十丈,深十五丈”,即長95公尺,寬48公尺,長寬比例是9:5,代表九五之尊,面積達4522平方公尺。但由於歷代的重建,如今的太和殿面闊十一間,進深五間,殿高(連同台基)35公尺,長64公尺,寬37公尺,面積2368平方公尺,僅有原來奉天殿的一半左右。因此,它與長達108公尺的漢白玉基座比例失調。

 

太和殿為紫禁城的正殿,是皇權的象徵。明,清兩朝24個皇帝都在太和殿舉行盛大典禮,如皇帝登極即位,皇帝大婚,冊立皇后,命將出征,頒發重要詔書。此外,每年萬壽節,元旦,冬至三大節,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員的朝賀,並向王公大臣賜宴。清初,還曾在太和殿舉行新進士的殿試,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年)始,改在保和殿舉行,“傳臚”仍在太和殿舉行。

 

太和殿之上為建築形式最高的重簷廡殿頂,屋脊兩端安有高3.4公尺,重約4300公斤的大吻。在殿脊上,裝飾有十個祥獸排列,這在中國宮殿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顯示了至高無上的重要地位,中國古建築中,九是最大,有王者之尊的含意,如大門上的9排9行門釘,簷角上的9只祥獸(祥獸依次為騎鳳仙人,後面依次排列鴟吻,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鬥牛,行什),例如中和殿是七個,保和殿是九個,天安門上也只是九個。但對太和殿來說,九還未能表達出它的尊貴,多出來的那隻叫“行什”,是特別為太和殿而造的。

 

太和殿裝飾十分豪華,簷下施以密集的鬥栱,室內外梁枋上飾以級別最高的和璽彩畫。門窗上部嵌成菱花格紋,下部浮雕雲龍圖案,接榫處安有鐫刻龍紋的鎏金銅葉。太和殿內地面共鋪二尺見方的大金磚4718塊,但金磚並不是用黃金製成,而是在蘇州特製的磚,其表面淡黑,油潤,光亮,不澀不滑,燒成後達到“敲之有聲,斷之無孔”的程度,燒煉這種磚的程式極為複雜,一塊磚起碼要煉上一年。

 

太和殿共有七十二根大柱支撐其全部重量,其中頂梁大柱最粗最高,直徑為1.06公尺,高為12.7公尺。明代姓不顧性命安危冒險取材,民間對此有“進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說法。清代重建後,用的是松木,採自東北三省的深山之中。

 

太和殿明間設九龍金漆楠木寶座,兩側排列6根直徑1公尺的瀝粉貼金雲龍圖案巨柱,所貼金箔採用深淺兩種顏色,使圖案突出鮮明。寶座前兩側有寶象,甪端,仙鶴和香亭擺設。寶象象徵國家的安定和政權鞏固;甪端是傳說中的吉祥動物;仙鶴象徵長壽;香亭寓意江山穩固。寶座上為穹隆圓頂,稱為藻井,鎮壓火災之意;藻井正中雕有蟠臥的巨龍,龍頭下探,口銜寶珠,稱為軒轅鏡,相傳如果不是受命於天的人坐上寶座,龍珠就會落下來,致人於死地。

 

太和殿色彩明亮,富麗堂皇。發亮的黃瓦與簷下金,綠,用的是楠木,採自川,廣,雲,貴等地,要採取這種木材十分艱難;楠木往往長在深山老林之中,為此官員百藍,白,黑的和璽彩畫與朱紅門窗的冷暖對比,白色三層台階與深色地面的深淺對比,給人奪目,艷麗,豪華,莊重的感覺。色彩雖然對比強烈,但又很調和,和璽彩畫的冷色裡,滲有紅色的墊板和彩繪,門窗上鑲嵌的黃銅片,台階上的銅瑞獸,將朱紅色的建築物過渡到白色的台階;金黃色銅缸將白色台階與深色地面的枯燥直線輕輕暈開了。

 

太和殿前有寬闊的平台,稱為丹陛,俗稱月台。月台上左右安放4只大銅缸,象徵“金甌無缺”,也用來儲水,以防火災發生之不時之需(銅缸下有個底座,洞口是用來冬天燒柴火融冰的);東有日晷(古代的計時器),西有嘉量(古代的標準量器),象徵皇權公正平允。另有銅龜,銅鶴各一對,象徵“龜鶴千秋”。銅鼎18座。太和殿下為高8.13公尺的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是須彌座,周圍環以白玉石欄杆,欄杆上有望柱頭,每根望柱頭上都用代表皇權的龍,鳳題作裝飾,欄杆下有排水用的石雕螭首,大雨時一起噴水的壯觀景象,能感受到皇宮的威嚴之勢。

 

太和殿內正中的雕龍髹金寶座,正正坐落在紫禁城的中軸線上。雕龍髹金寶座上的“建極綏猷”匾是乾隆御筆親題。明,清兩代24個皇帝坐過的雕龍髹金寶座。雕龍髹金寶座和精雕細刻的圍屏,置在約2公尺高的金色台階之上,六根瀝粉金漆蟠龍柱之間,天花是蟠龍銜珠藻井,梁枋是和璽彩畫,前有造型美觀的仙鶴,爐,鼎,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莊嚴絢麗,亦突顯皇帝唯我獨尊的地位。

 

太和殿前的御道是是中國最大的漢白玉雕刻。漢白玉上雕刻著雙龍戲珠,珠是吉祥如意珠,雙龍之中,一條代表天帝,另一條代表皇帝。象徵皇帝是受天帝之命,符合上天之意,所以,國家會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雙龍下方的山海圖案又是象徵江山水永固。唉!歷朝皇帝都是日日怕被人搶走江山

    

掛在紫禁城的中心太和殿正中的“建極綏猷”匾,為乾隆御筆。所謂“建極綏猷”,是說天子要上體天道,下順民意,用中正的法則治理國家。“極”是屋脊棟樑,建極就是要建立中正的治國方略。綏是順應之意,猷為道,為法則。這塊匾掛於太和殿中,正是說明了歷代皇族的治國理想。站在這方匾下,天天仰視,自然有心懷天下的使命之感。

 

過了太和殿,就是中和殿了。“允執厥中”依然是乾隆御筆,他一生愛好書法,所以在北京,到處都能看到他御筆親題的遺跡。

 

《尚書》雲:“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就是允執厥中的出處。意思是舜帝告誡大禹說,人心是危險難測的,道心是幽微難明的,只有自己一心一意,精誠懇切的秉行中正之道,才能治理好國家。“允”就是誠信的意思。

 

前朝三大殿的最後一殿是保和殿。保和殿中是“皇建有極”匾。所謂皇建有極,是說由天子來制定建立中正的天下最高準則。有強調皇權之意。

 

後朝寢宮三大殿由乾清宮,交泰殿和坤甯宮組成。“正大光明”匾位於乾清宮,由順治皇帝御筆親題。乾為天,坤為地,天地交和謂之交泰。因此乾清宮是皇帝日常起居和處理政務的地方。作為“乾”,表現的是天地正大,日月光明,象徵皇權至上,能行天地日月之道。

 

“無為”匾為康熙所題,這是道家思想的體現。老子雲:“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又雲:“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康熙題無為,意在告誡帝王要順應天道,體恤民情,與民休息。換在今天,就是要構建和諧社會之意。

 

清朝自雍正皇帝後,就將寢宮從乾清宮遷到了養心殿。養心殿中的“中正仁和”匾是雍正所書,是說帝王要中庸正直,仁愛和諧。是帝王對自身行為準則的高要求。

 

雍正皇帝是一個非常勤奮的皇帝,克盡職守,勤政愛民。西暖閣位於養心殿,“勤政親賢”匾同樣是雍正御筆,體現了這個皇帝一生都對自己嚴格要求,嚴於律己,嚴於律人。用他跟宋徽宗趙佶比較,正是截然相反的兩種人。

 

養心殿西暖閣的旁邊,有一間幾平米的小屋,乾隆為他取名“三希堂”,因為他經常在這裏把玩他鍾愛的三件書法絕品,所以名之。三希,一是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一是王獻之的《中秋帖》,一是王珣的《伯遠帖》。這三件寶貝,被乾隆一生真愛,時時把玩。三希之名還有包涵周敦儒的“聖希天,賢希聖,士希賢”之意,激勵自己要不斷進取,提高自身修煉,進入更高的境界。

   

St Paul's, Manningham

 

John Hollings was a local mill owner and described in William Cudworth’s book, History of Manningham (publ. 1896) as “a devout Churchman.” Cudworth goes on to say that “he will long be remembered in Manningham for his purity of character and great benevolence.” Certainly, he was greatly concerned about the spiritual well-being of the residents of Manningham. Hollings pai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t Paul’s and also provided funds for the first two ministers’ salaries. He also was instrumental in raising funds for the building of several other churches, including:St. Philip’s, Girlington, St. Mary’s Laisterdyke, St. Luke’s, Victor Road, St. Mark’s, Manningham, and St. Barnabas, Heaton.

 

St. Paul’s Church was designed by ecclesiastical architects James Mallinson and Thomas Healey who operated from offices in Tyrell Street, Bradford. It was the third church they had worked on as a partnership. They went on to design around 16 other churches and religious buildings until Thomas Healey’s death in 1864 when his sons took over the business.

 

The foundation stone was laid by John Hollings on the 5th November 1846, “In humble remembrance of past mercies and an earnest desire for the spiritual welfare of the district.” The builder, Mr W. Brayshaw later became Lord Mayor of Bradford (1866-7). Records show that no workmen were injur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The quality of the architecture has been recognised by Bradford historian, Cunningham, who in 1868 mentions, “the grand and beautiful appearance of St Paul’s Church.”

 

The church is built in early-English Gothic style from York stone. It is cruciform in shape with a defined east/west axis. This feature is common to many churches and places the emphasis towards the eastern end, so that the congregation faces the direction of the rising sun/son (Christ).

 

The east end of the church, the Chancel, houses the Lady Chapel. This face of the building rises almost cliff-like and is very imposing when viewed from St Paul’s Road. This is a deliberate feature making the most of the natural slope from the church towards Manningham Lane and across the valley which makes the church, and its 140 foot high spire, appear taller than it actually is.

 

The church grounds, almost one acre in size, were the graveyard. Sadly, out of the first 100 burials in the church’s graveyard, 46 of them were children under 10 years of age, killed by an epidemic of cholera. The gravestones were destined to be moved in 1972 and placed around the edge of the yard, but most were found to be in such a poor condition that this was impractical and only Thomas Healey’s stone survived to be moved from its position near the west door to a position by the south door. The grounds are now open for community use with a small Garden of Rest approved for cremated remains.

 

A modest cottage style vicarage was erected in the grounds by the Diocese of Bradford. This first housed the team rector, Revd Alan Kitchen, from 1984 to 1992 and other parish clergy since then. In 2004, the ground around the west end was raised, creating easier access for wheelchair users and the toilets were extensively refurbished and modernised. Work of raising funds for this was begun by the vicar at the time, the Revd Bob Hill, who was happy to be invited back from his new parish to officially open the rebuilt toilets.

 

The rose window at the west end of the building has 8 three-foil lights and is jewelled in appearance. It was made by Messers. Barnett & Sons, York, in 1848. The other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two lancet windows lead one’s eye towards it. The panels in the lancet windows show Jesus calling the fishermen and Lazarus being raised from the dead with St Peter and St Luke above. They were dedicated to Joseph Hollings in 1852.This rose window is a fine example of a feature which was often used by the architects, Mallinson and Healey, on many of their churches.

 

The main body of the church is known as the nave. This word comes from the Latin word for “ship” because a church was seen as a symbolic ship carrying the people of God through the storms of life. It also describes the ship-like method of construction of the large wooden roof beams. At St. Paul’s, the nave’s roof beams are made from oak and hidden by a false ceiling but they can still be seen in the Lady Chapel.

 

The church was originally built with only one aisle in the nave. The south aisle was added eight years after the church was built and is separated from the nave by rows of pillars. The north aisle was added some time before 1867, both additions thanks to John Hollings.

 

The various carved heads in the nave and around the church were made by Mallinson and Healey’s favourite stone masons, Mawer and Ingle of Leeds, who also carved the font and original pulpit. Between the aisles and the roof are a series of small clerestory windows, these allow natural light to reach the nave.

 

On the wall of the nave is a light box which houses a panel named, “Christ the Saviour”. This window was originally installed in 1864 in the single lancet on the West wall of what was the North aisle, now part of the Mitton Room. It was designed by the artist and poet Dante Gabriel Rossetti and made by William Morris and Co.

 

The same composition appears in the centre light in the East window in Bradford Cathedral, the same cartoon being used for both windows, but the colouring differs considerably.

 

The window was severely damaged, particularly the top section, when it was removed from the stonework in 1971 during the first reordering of the church. It was stored in a wooden case including some of the damaged fragments.

 

The window was restored in 1981 by Alan Younger, in his London studio, through the generosity of Michael Manservant of Haselbech, Northamptonshire. For restoration purposes two black and white photographs, taken in situ before the damage and loaned by the Reverend Noël Francis, gave full information of face and hand details. A photograph of the original cartoon was loaned by the Deputy Keeper of Birmingham City Museum and Art Gallery and this showed clearly the original arrangement of the angels in the top section.

 

A donation from Reverend Albert Batsleer and his sister, Mary (Mrs Atkinson) covered the cost of making the cabinet to house the window. We are grateful to them both. The gift was in memory of their parents, and their aunts, Miss Gertrude Hooper and Miss Margaret Hooper.

 

The smaller light box on its left was added in 2010 to house a window featuring the Nunc Dimittis, (or Simeon’s song) from Luke ch. 2 : v.29.

 

The church has been re-ordered, or structurally altered, a number of times. The most significant re-ordering was in 1971 when many changes were made, including:

 

The north aisle tent-shape roof and south aisle with its complex roof of four gable ends replaced by sloping ones.

The pew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aisles were removed as were the stained glass panels from the north side. Many of the stained glass panels were put into storage and, later, most became irretrievably damaged.

 

The choir stalls were moved from the Chancel and partly rebuilt at the front of the nave. The Chancel now houses the Lady Chapel. What had been the Lady Chapel in the south transept became the vicar’s vestry and sacristy. A new room was built above them which was used as a choir vestry. The memorial chapel, baptistery and the children’s corner, built in 1934, were removed from the north aisle, and the font was positioned in the south aisle.

 

In 1985 there was another major re-ordering. Folding doors and large arch-shaped windows were built to separate the south aisle from the nave. This arrangement allowed the doors to be opened to accommodate a larger congregation than can be seated in the nave. A new kitchen was built in the middle of the north aisle to form two smaller rooms.

 

The two arms of the building are known as the north and south transepts. At St. Paul’s, the north transept housed the organ which was installed in 1851 and used continuously until it was decommissioned in 2006. For many years, the regular organist was Arthur Brook, a much respected musician, who joined the congregation when St Jude’s Church merged with St Paul’s. Ever humble, but resolutely spiritual, he arranged many pieces of music used in the service and composed a version of the Gloria. In 2008, a number of the organ pipes were removed and taken to St. Paul’s Church, Stoneycroft, Liverpool which is undertaking a major restoration of its own pipe organ.

 

The south transept once housed the Lady Chapel which was created in 1912 and consecrated on January the 30th, a gift of the family of Thomas Healey. The Altar had a painting behind it called “The Walk to Emmaus” painted by Healey’s granddaughter. Windows here have been dedicated to an early St. Paul’s School teacher, and Revd Welbury Mitton, the first vicar. As we mentioned earlier, the church was re-ordered in 1970 and the transept was restructured to create a vicar’s vestry, sacristy and a choir vestry. The only way to see the windows now is by going upstairs into the room.

 

The crossing point of the axis and transepts is the Sanctuary. Symbolically, as one climbs the step into the sanctuary, one is nearing heaven. Above this are the main pillars and arches which support the tower, with its broached spire. “Broached” means the spire has no parapet – it rises directly from the walls of the tower. Although the bell chamber has room for a peal of bells, there has only ever been one installed. This bell is rung at the start of every service and was re-commissioned in 2002.

 

There are two Altars at St. Paul’s: the main one in the Sanctuary and the High Altar further forward at the east end, in the Lady Chapel. The main Altar stands on a raised base. It has a cross carved into its front screen as well as icons of the four Gospel writers.

 

Copyright © 2015 David Hartley

 

itservices.net/wp/?page_id=845

Covid-19 affected how we work how organizations can connect with employees when they work remotely. in this pandemic situation Office, 365 makes life easier for companies using Microsoft office 365 services you can easily connect with your employees anytime anywhere. Sharing files, connect him on calls, and much more. Further Details connect with the IT Consulting Services team.

www.lemoncomm.com/office-365-best-to-make-life-easier-on-...

IOT (internet of things) services offered by 4xfast

 

www.4xfast.com

www.4xfast.com/io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oT) is a system of interrelated computing devices, mechanical and digital machines, objects, animals or people that are provided with unique identifiers (UIDs) and the ability to transfer data over a network without requiring human-to-human or human-to-computer interaction.

 

4xfast IoT development team designs, creates, and integrates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roducts and applications to drive business growth.

 

#IOT

#4xfast

#4xfasttechnologies

#internetofthings

#itserviceprovider

#itservices

#serviceprovider

twitter.com/Vishfourxfast

www.linkedin.com/company/vishfourxfast

www.facebook.com/Vishfourxfast/

www.instagram.com/vishfourxfast/

in.pinterest.com/Vishfourxfast/_saved/

Charter Global provides IT Services, IT Consulting, Digital Transformation Strategies, US Staffing, Recruitment Consulting Services, Offshore Outsource Services

 

www.charterglobal.com/clients/testimonials/

 

8月25日,食客們在蘇州鄰里之夏美食節的攤位前購買風味美食。為期10天的2006第九屆 蘇州鄰里之夏美食節當日在蘇州工業園區湖東、新城、貴都、師惠四個鄰里中心大廈同時拉 開帷幕,吸引了眾多食客前來品嘗。

 

蘇州終於有了夜市, 帶著一家人還有一些凍飲來到貴都鄰里中心享受夏夜,選定位置坐下之後,我就像一陣風似的掃了一些食物回來,有花枝丸.辣炒年糕.烤羊肉串.烤里肌.魷魚捲.大家滿足的邊吃邊喝邊聽音樂,比台灣的夜市好一點的是有提供桌椅用餐,但小吃的種類稍嫌不足,這些攤位都是鄰里中心裡的餐館出來擺攤的, 所以一些特色小吃讓我覺得也很讚, 例如釜山館的辣炒年糕加上韓式米腸,感覺就像韓劇一樣.

 

坐在廣場上聽著音樂用餐,喝著冰啤酒享受,酒足飯飽之後,拍了一張小水舞,看著這張照片,感覺當天的心情和情景都在這張相片里表達出來了.

 

看到這篇生活紀錄驚覺盛夏即將來臨,今年也剛過一半;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我們年初開春對於MIS團隊運作的期待?

 

我將其節錄於下,作為我第一篇文章的開始。

 

就我所知,要建立或者維持一個健康的、有競爭力的文化,最簡單也最好的方法,就是透過同一目標,策略一致,我們每一個人與團隊員工成為並肩作戰的夥伴。

   

能不能找到適當人才並聘用之,足以決定一個團隊的成敗。不管團隊處在哪個階段,都應該把引進優秀人才當成最優先考量。不過,這也是最難達到的目標。

     

在新的一年開始,我們對「作最好的自己」所抱持的信念,要成為凝聚所有團隊成員的動力。在「人」的部分所展現出來的是人人個司其職,對結果負責,重視事實與數據。我們必須根據公司完成目標的程度,將之與我們為顧客和股東所創造出的價值直接結合,而建立起成功基準。我們也須盡力明確傳達目標。在MIS成長的人,都要能以結果為導向,自我負責,並致力於領導團隊中其他成員。

     

無論聘用的是新進人員,或是負責項目的團隊領導,都必須完全與團隊的哲學和目標一致。如果這個人可以認同團隊的價值觀和信念,也了解整個MIS團隊目前的運作和努力的方向,那麼他不但會努力達到立即目標,也會對公司的更大目標有所貢獻。想想看:MIS的主要價值觀之一是要提供更好的使用者感受,但如果接電話的MIS人員口氣惡劣,或是讓對方在線上等很久,我們就玩完了。不管這個人員知識多豐富、服務完成的速度多快,或是這位使用者在被滿足需求之後可能會很開心,這下子都無濟於事,對方已經把電話掛了。

   

不過,這並不是說我們只尋找「適當」的人選或人格特質,也不是要變成「一言堂」,我們的人員若是缺乏想像力和創新能力,團隊也完蛋了。但如果所有人都受到使用者導向的重點所鼓舞,情況就會大為不同了。

   

我想,不論事情大小,各階層的同仁都有助於推動團隊的策略,達到超越我們自身責任範圍的目標,不過前提是同仁必須有自信每個人的才華與付出能夠得到公司真誠的回饋。

     

現在,我們在招募人員時,要考慮到長期的發展‧我們不再只是把他們帶進廠裡作一份差事,而是邀請他們參與公司的成長。如果雙方速配成功,那麼隨著我們進行區隔化,或是調整各項目在團隊全面所佔的重心,他們的工作將可能會屢有變動。新進的人員如果有足以超越目前定位的潛力,團隊便可以為公司建立深度和額外的能力。這在公司面臨下一波成長,或下一次競爭的挑戰時,會格外的重要。

     

我們要以尋找接班人的態度尋找新血。而且事實上,我們將在這新的年度定下規矩,所有人都必須尋找並發展自己的接班人,這是MIS工作的一部分,這不只是再準備移調到新工作時才必須作的事,而是工作績效中永續的一環。

     

該如何在今日的應徵者中,找到確實可以成為明日領導者的人才呢?MIS團隊找的是具備學習者的質疑本質,並且隨時願意學習新事物的人。因為在我們成功的要素當中,很重要的一環即是挑戰傳統智慧,所以我們會徵求具有開放態度和能提問思考的人;我們也希望找到經驗和智慧均衡發展的人、在創新的過程中不怕犯錯的人,以及視變化為常態,並且熱衷於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和情況,進而提出極具新意的解決辦法的人。只要時間許可,我也會盡量親自找到這些人。我一向致力於尋找優秀的人才,也希望我們團隊中的其他成員也可以這麼做。

     

我們中間許多人知道,我在面試新進人員時,第一件事就是瞭解他們處理資訊的方法。他們能以經濟的觀念思考嗎?他們對成功的定義是什麼?如何與人相處?他們真的瞭解今日社會的商業策略嗎?對我們的策略又知道多少?令人驚訝的是,有須多人雖然有工作經驗,對自己的公司也有所貢獻,卻不了解其中真意。對我而言,我非常重視新進人員了不了解MIS團隊運作的策略,以及他們是否有助於我們發展這些策略。我通常會要應徵者談談他們做過的事,以及他們最引以為傲的經驗。我可以從中得到一些概念,了解他們注重的是所工作處的整體成功,還是其實只在意個人的飛黃騰達。MIS團隊需要的是對自己能力有足夠信心並能堅持自己信念的人,而不是覺得必須一昧保持表面和諧、避免衝突的員工。

   

以上就是我在新的一年裡期勉我們整個MIS團隊要去思考的方向、要去實踐的事情。也期待我們作為團隊的一份子,如同這信的標題;

     

往上走,即便是一小步也有新高度;作最好的自己(Be Your personal Best)!

 

故宮內的地平床高6尺多,上面設有屏風,寶座等,在臺面上還有香亭、仙鶴等等。在皇帝上朝的時候,就要點燃檀香,烘托出一種神秘的氣氛。殿中有一隻象,身上駝著寶瓶,裏面放有五穀,寓意天下太平,吉慶有餘。而象身四腳立地,穩如泰山,象徵社會和政權的穩固。稱為太平有象。角端,是傳說中的一種神獸,象徵著當今皇帝是聖明之君。仙鶴被古人認為是一種長壽鳥,象徵著江山長存。香亭是從香爐演變而來的,放在殿中,象徵著國家安定。

   

近日看到一篇文章....

 

甲、乙兩位友人分別遇到工作瓶頸,他們在同一家公司上班,也受到主管重用,但卻紛紛提出辭呈。

 

筆者見到甲、乙時,甲的神情十分憔悴,滿眼血絲,問他為何要離職?他說:我不要再被責罵了。乙先生說:我很想留在目前的公司,但是我的自尊一次又一次在會議室裏被主管指著鼻子責罵、糟蹋,我們的辛苦被稱讚為主管領導有方;而我們的錯誤被指責為自己不求進步……。進一步了解後,甲乙雖被賦於重要工作,但他們的心思長期畏懼主管即興式、無理由的責罵,只求盡快將工作「做完」而無法專注將工作「做好」。

 

  「做完」與「做好」的差別在哪裡?在員工心中,「做完」的工作只是一份「做了也不會有人感激的」事,而「做好」的工作則是一件「做了會獲得肯定與賞識」;且具有成就感的事。一件「做好」的工作,不論多微不足道,也會獲得主管衷心的感謝與稱讚,而一件「做完」的工作,不論多重要,主管永遠找得到挑剔與指責的把柄。對一件「做好」的工作,員工擁有歸屬感,而一件「做完」的工作,好處幾乎都是被主管拿走。

 

 許多企業對外宣示:人才是公司最珍貴的資產,本公司提供良好的福利措施及待遇,並隨時聆聽員工意見。但企業做了前述宣示後,在觀念上卻仍將員工當作「管理」的「客體」,一如「管理」機器、技術、製程、品質、原物料。機器、技術、製程、品質、原物料當然可以被管理;甚至可以複製,唯獨「人」不行,「人」需要的「領導」而非「管理」。

 

  錯誤的管理態度會造成許多後遺症,其中一種現象為「假性出席」,員工雖然在公司上班,但「人到心不到」,因此員工可以說是「隱形」的。依據調查,職場上約有30%的員工屬於隱形員工,這種員工無法專注工作,不在乎自己的工作與工作品質,另一項研究顯示,營運績效低落的公司,隱形員工的比例甚至高達54%,隱形員工沒有將心思放在工作上,缺乏實現企業營運目標的動力,對隱形員工而言「關注自己的事、關注自己的未來」比實現公司目標更重要。現在的員工被要求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在沒有適當的重視與賞識下,員工不會笨到舉標語抗議,而是變成「隱形員工」,在茶水間、在網路即時通上大發牢騷,在Face book的開心農場當現代農夫,甚至讓主管誤認隱形員工非常忙碌!

 

  企業常誤認薪水是有效的工具,沒錯,薪水是員工進辦公室的動力,但長期而言,金錢並不能贏得員工的心。研究顯示,要贏得員工的心及工作成就感,50%跟直屬上司有關,當這份關係惡化時,更多的金錢對員工而言,反而是另一次惡性循環的開始。

 

  我問甲乙,既然金錢無法打消你們的辭意,那新工作的薪水與福利比就公司好嗎?甲說:我原本不相信會因為主管而離開,會因為薪水而捨得離開,但我愛死現在的公司了,它很小,事事需要人手,我忙得不亦樂乎,老闆很體貼,而且「常常跟我說謝謝!」

十里洋場‧上海

 

2001 / H2

     

上海就像一個看板市場,大家一聽到上海,就一頭熱的想去。企業家,想去那裡尋求投資機會;就業者,想去哪裡爭取個人發展的舞台,完成個人夢想;旅人,想一探上海的歷史文物景觀。

   

「上海,這幾年來在經濟快速成長之下,的確成功地向全世界塑造出一個美好的未來願景。若不算世界前五百大企業的其中近三百家企業、世界九十幾個國家都已投資上海,光是台商在上海保守估計就有15萬人左右,甚至台商在大陸的總人口數則高達50萬餘人。」一位常駐上海台商說。

   

但是,上海真的是投資天堂、快樂的生活園地嗎?

   

上海生活剪影:

 

一、上海「交通」面面觀:

 

到了上海,第一個就是對上海街道的印象:街道上滿滿的自行車、公交車(即公車)及出租車(即計程車)。由於一般馬路無明顯的紅綠燈及斑馬線,對於一個陌生的外地行人而言,過馬路幾乎是件困難事兒,因為路上行人不太理會車子的動向,所以汽車駕駛者通常也很少理會行人的動向。不過對於一個當地的行人而言,他們可以悠哉自在地行走於大馬路上。自行車是上海人主要的代步工具,街道上隨處可看見穿著光鮮亮麗的先生、小姐賣力的踩著腳踏車,趕時間上班。

   

公交車為上海的主要大眾交通工具,一般學生、上班族都習慣搭乘,但是從車一進站便一團混亂的情形立即可感受出此地水平之低落。記得在上海週休假期中,有一天安排到「周庄」去玩兒,因此搭乘上海的長程巴士前往,回程突然下起大雨,我們雖在車上卻也淋到小小細雨。頓時覺得若外商能介入大眾運輸工具經營,肯定可以提供更安全、乾淨又有空調的良好服務品質。

   

地鐵為上海規劃較佳的交通工具,由於票價較高,通常是上班族或外地人在搭乘。不過由於搭乘人口數相當多,幾乎呈現班班客滿,且車內猶如擠沙丁魚般的嚇煞儂,若動作稍慢,可能要等很久才能搭上車。

   

火車為上海的主要聯外交通運輸工具,亦為大陸主要長程旅遊交通工具。不過業者在提供車站及車上的安全、衛生及空調設備等服務,仍有相當大的進步空間( PS.此乃文言文之說法,白話一點兒說就是:進了車廂您就想吐 )。

   

二、上海「食」的文化

 

上海菜又油、又鹹,通常外地人無法習慣這種飲食習慣,因此常常會到台資或外資餐廳去用餐,不過可供選擇的東西不多。我在大陸日子,深覺得麥當勞、肯德雞、永和豆漿、台菜餐廳等成為打發三餐的最佳選擇。主要係因這些店較為乾淨、衛生,而且又附有空調設備。

   

至於一般的休閒食品、麵包、乳品等品質還是無法與台灣的水準媲美。不過當地的水果(例如:西瓜、哈密瓜、水梨)便宜又美味,故大陸的農產品仍頗具競爭優勢。

   

三、大陸「住屋」的品質仍待提升

 

大陸在1998年以前仍實施「福利分房」政策,每戶的住房面積約20坪以內,相當狹小。

   

「目前開放房屋使用權的自由買賣,許多新的住房大樓都蓋起來了,不過由於大陸人還是習慣用以前的模式來規劃房屋空間,大部份外地人仍然覺得屋內空間格局設計不如台灣來得寬敞明亮。」一位常駐蘇州的台商說。

   

此外由於老式住房格局狹小,加上冷氣設備並不普及,一般大眾於炎炎夏日的黃昏或晚上,習慣三、五親友,將桌椅搬到屋外,一邊享受屋外的涼爽、一邊吃飯、喝茶或打麻將,一頓晚餐吃到近凌晨是隨處可見的。若遇上白天高溫天氣,則太陽一下山即出現拿躺椅及涼席在天橋、人行道上佔位睡覺或納涼的奇景。上海電視台還必須發佈新聞提醒居民不要睡在十字路口邊的人行道,因為有多次深夜發生汽車衝上人行道撞傷納涼人的事件。

   

跨出上海,住屋品質基本上就更差了。在放假出遊的行程中常經過蘇州的昆山、甪直及太倉等,沿路隨處可見瓦磚房,甚至也有茅草房。可見,雖然上海市短期內邁向商業之都,但其邊界的省市可能需要幾年的時間才有機會迎頭趕上。

   

四、大陸「人才」斷層嚴重

 

「大陸改革開放已逾二十年,不過由於曾歷經文革十年的空窗期,使大陸人才產生嚴重的斷層,四十歲以上的中高階管理人才普遍缺乏,目前國營企業新晉用的高階主管,大多為三十幾歲。」一位常駐蘇州的台商說。

   

由於大陸人才斷層嚴重,再加上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雖熟悉理論,但普遍仍缺乏實務經驗。因此,目前外資或台資跨國企業的管理階層均仰賴自國外派駐。這些人薪水高、福利優,亦成為跨國企業沈重的負擔。

   

例如,香港房地產商瑞安集團,旗下「新天地」高階主管指出,新天地七位外籍幹部的成本,加一加可以聘請當地一、兩百人。

   

五、大陸仍存在嚴重的「仿冒」

 

與先進國家相較,大陸不是一個重視智慧財產權的市場,仿冒嚴重深深困擾許多業者。

 

以麗仕、旁氏、多芬等品牌知名的國際生活用品大廠聯合利華(Unilever),英國籍的組織發展董事表示,大陸市面上掛上聯合利華品牌的商品,約有15%是仿冒的。過去五、六年來,為了抵制仿冒品,聯合利華已花了幾百萬美元。再以自己的經歷來說,我們自己的產品,賣給客戶之後,竟然被客戶唐而皇之的當作自己的產品來賣。這位客戶是大陸屬一屬二的房產公司,甚至在得知我們要訴諸法律之際,還託律師轉告我們省省吧,打官司是要花錢的,以他們公司的財力,勸我們別白花功夫了,欸!智慧財產權被踐踏至此程度,真是仰天長嘯,夫復何言?

   

另外,台資品牌的和成(HCG)、麗嬰房(Les Enphants)、復盛等,也深受當地仿冒品的嚴重衝擊,且該問題亦無法短期解決。

   

大陸市場觀察點滴

 

一、飲料、瓶蓋及罐蓋市場:

 

大陸由於水質不佳,「礦泉水」成為一般大眾主要的飲料。碳酸飲料方面,在百事可樂及可口可樂的廣告強力促銷之下,上海人為追求流行,相當喜歡這類飲料。調味飲料方面,目前以露露、雀巢及椰樹的飲料市佔率較高。乳品方面,純鮮奶仍以當地品牌為主,由於乳品來源品質不易掌控,許多外資廠商如台資的統一,仍考量以「調味乳」的供應為主。

   

大陸飲料市場的快速成長直接帶動飲料包裝材料市場需求規模擴大,根據官方統計資料顯示,大陸評估2001年塑膠瓶蓋需求量將達70億個,其中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使用量約35億個,市佔率達50%。台資企業宏全公司於15年前即通過可口可樂及百事可樂認證,未來伴隨著兩家廠商在大陸市場的成長,宏全的發展潛力值得期待。

   

此外,鐵罐具有可高溫殺菌、耐腐蝕的優點,適用於水果罐頭、奶粉及其他加工食品,未來馬口鐵罐市場需求量每年約成長8%,相關廠商如無錫統一實業包裝亦將受惠。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當地人社交禮儀中,相當注重吸菸及喝酒。因此,酒品市場需求量成長相當可觀。不過,目前酒品市場仍以當地國營廠商經營為主,外資仍不易分得此塊大餅。

   

二、超市、量販店市場

 

上海主要地區均可看見「華聯超市」及「聯華超市」,兩家均為上海A股上市的國營企業,幾乎壟斷超市市場,其餘小超商規模均無法望其項背。這兩家超市的產品相當多元化,而各商品的補給、排列及展示均由供應廠商負責,超市僅提供「買賣的空間」。

 

幾年前家樂福進駐大陸地區,連鎖店快速擴點。不過,由於不熟悉當地經營文化及法令,十幾家連鎖店紛紛歇業。不過,現階段法商家樂福與其他外資合資經營量販店,營運績效尚可。

   

「雖然大陸量販店市場供給明顯不足,不過在國營企業競爭威脅加重下,外資經營量販店市場仍相當艱辛!」一位常駐上海的台商說。

     

三、建材市場

 

中國大陸於1998年取消「福利分房」政策,帶動房地產市場的成長。由於營建廠商均以「毛胚房」交屋,亦間接帶動零售建材市場的需求量。

   

上海零售建材市場廠商,例如好美家(HomeMark)連鎖店,不僅規模大、商品亦相當齊全。在好美家大賣廠中看到亮麗的台資櫻花三機產品,HCG、TOTO及Kolter的馬桶與其他衛浴設備,馬可貝里及冠軍的瓷磚以及其他國營品牌的廚具及衛浴相關產品。可見早期進入大陸市場的台資企業,例如櫻花、和成及信益,已經在上海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加上通路佈局逐步完整,未來發展潛力可期。

   

不過,台資企業定位為提供中高價位產品,雖然隨著大陸所得提高,銷售狀況頗佳。無奈在國營企業激烈的一波一波殺價競爭之後,一台瓦斯爐甚至可銷售99元人民幣,目前台資企業亦開始調整經營策略,逐步轉向中價位發展,以擴增銷售量。因此未來經營環境仍相當艱辛。

   

四、家電業市場

 

大陸商品價格戰起源於彩色電視行業,由於大陸消費品已實行市場調節,約有九成五的商品定價權已經放開,企業經營者可以自行確定市場售價。有雄厚國企資本作基礎的「長虹彩電」率先挑起減價戰,「康佳」、「日立」等外資彩電被迫應戰,價格戰遂全面展開,一發不可收拾。

   

彩色電視的價格戰迅速波及整個家電行業,包括空調機、熱水器、影錄機、洗衣機、電冰箱等家電產品,都陸續掀起減價戰。由於家電產品的性能及款式相近,各生產商除了進行「貼身肉搏」外,別無選擇。

   

「這種價格競爭主要起源國營企業,由於中國大陸為使人民均能擁有電器等基本消費產品,因此有意將價格調降,以符合當地人民的購買水準。」一位常駐上海的台商說。

   

或許激烈的殺價之後,市場的訂價已經失序,在各大超市的家電區,可以明顯發現許多產品價格定價模式與邏輯和我們不同,例如:微波爐的售價約600元人民幣、吹風機約300餘元人民幣,而全功能果汁機僅350元人民幣左右。

   

對於一個外地人而言,對於這種產品定價真是很難理解其中的奧妙。

     

五、自行車市場

 

在上海,隨處可見自行車穿梭於街道上。自行車已成為一般大眾的代步工具,但徘徊在街道許久,卻不見「Giant」品牌的高級自行車,只見台灣十幾年前老舊的腳踏車。這種陳年的自行車到底是什麼廠商生產的,而售價到底有多便宜?

   

直到有一天下班後到自行車銷售區走走,果然發現與街上同款式的自行車,只要188元人民幣(約台幣790元),真是滿便宜的!心想這一定是中國大陸國營企業生產的,才可能使用這麼的成本,來製造出如此低單價的產品。而台資或外資的自行車廠商,還有競爭優勢嗎?

   

「我們台商製造設計的產品,都相當注重產品功能及品質。曾經也想過使用低成本來製造出售價更低廉的產品。不過,我們製造技術人員的邏輯,真的無法設計出這麼低成本的產品。若硬是要降價,或許只能賠本!」一位常駐上海的台商說。

   

台資企業巨大、美利達及愛地雅均以自行車外銷歐美見長,在製造技術及產品品質均為一流水準。近年來,巨大及美利達亦紛紛調整經營策略,欲搶佔大陸約3000萬台的自行車市場。但是,目前台資企業只能鎖定金字塔頂端的高消費族群,走中高價位路線。長期而言,廠商是否考量調整產品定價,走中低價位,創造快速成長的銷量,值得密切留意!

   

六、觀光旅遊業

 

身在上海,一日,有機會到外灘走走,發現周圍隨處可見當地旅行社的巴士,招待他們的旅客前往參觀。嗯!大陸地大、景點多,旅行社只要做國內旅遊服務可能就綽綽有餘了!反觀,台灣旅行社面臨不景氣的環境下,雖努力促銷國內外旅遊套裝,仍難有預期的成效。

   

「大陸地大,南方的人會受到北方文物的吸引前來旅遊。北方的人,則想一窺南方物資富庶、氣候宜人的景致!內陸的新疆、蒙北及四川的人更亦受到上海商業之都的吸引,甚至老一輩的人將到上海旅行,視為一生中相當重要的事情,好不容易到此一遊,無不拍照留念。因此,富士沖印的軟片在上海銷售狀況似乎相當不錯!」一位常駐上海的台商說。

   

大陸旅遊觀光業是否能以地大景多以及人口眾多的因素下被帶動起來?此外近年來大陸的經濟快速成長,接連舉辦APEC、Cebit Asia Show及順利取得2008年奧運主辦權,更加吸引外國觀光客前往北京、上海、蘇杭及南京等地觀光旅遊。或許旅遊業將成為未來的明星產業。

   

靜待曙光的「金融業」

 

許多台資或外資企業受到大陸13億人口的龐大市場吸引,紛紛投資設立據點,但要打通路及創造品牌的過程相當艱辛,且成本昂貴。若不是資本雄厚的企業,很難支撐下去( PS.請注意:所謂「卡位」一詞,指的是資金必須多到卡在大陸拿不回來才算卡位,明白? ),例如統一企業投資大陸8年之後,才開始轉虧為盈,若不是該集團資金雄厚,恐難忍受多年的虧損。

   

然而,弔詭的是,投資大陸而賺錢的企業雖不到一半,卻仍檔不住一波波湧進的熱潮。

   

「讓大家心甘情願「熬」下去的原因,其實是一股堅強的信念:中國大陸的市場相當具有潛力,相信不出二十、三十年一定有機會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強國,而這個大國的經濟中心,又非「上海」莫屬。」一位常駐上海的台商說。

   

「中國大陸擅長利用自己的優勢來畫大餅,尤其在上海發揮得淋漓盡致。讓大家都抱著一個對未來的美夢,願意容忍目前的痛苦。」一位常駐上海的台商說。

   

大陸自1995年以後開始大規模建設「浦東陸家嘴金融區」,短短六年來已經吸引了六十個國外金融機構進駐,包括銀行、保險、證券。而且數目還在持續增加中,目前台灣前八大券商均已進駐上海,寶來證券上海代表處亦於4月正式成立。

   

「目前進駐陸家嘴的台灣證券公司,由於不能做內地股市經紀業務,而在爭取大型企業到上海上市承銷業務時,又競爭不過摩根士丹利、美林等跨國公司,所以目前在上海代表處的員工,只能「做做市場研究,建立人脈,根本沒有業務可言。」一位常駐上海的台商說。

   

證券業遇到的困境如此,銀行業又何嘗不是呢?目前全世界重要的跨國銀行超過四十多家均已進駐陸家嘴,但為數眾多的國際金融尖兵,算一算僅約佔大陸總存款的0.5%,總放款的1.8%,其他還有很多限制,例如外資最拿手的外匯業務受目前還是管制的。

   

雖然金融業經營備感艱辛,但仍不影響上海的外商投資熱潮。他們認為「不能只看短線,要看長線」,現階段只能當作是投資期。

 

或許上海外商關心的並不是短期能否獲利,而是對未來編織一個可能實現的「大中華市場」美夢,這個夢想是不會太遙遠了。

   

後記

 

在上海的這些日子以來,看到了上海生活的真實面,也發現大陸不同市場有趣、奇特的一面。大上海及週邊地區的經濟快速成長,創造許多企業經營的商機,但目前經營成功的企業是否依然能保持優勢,而投資較晚或規模較小的企業未來是否有機會出類拔萃呢?個人淺見以為經營大陸市場的成功模式,仍待台商或外資企業用心摸索,這些企業編織「大中華市場」美夢的過程仍有相當艱辛的路要走。

   

此外雖然投資環境吸引著全球各大企業前往,但在企業家眼裡,對當地投資環境存有缺憾,那就是當地的文化及生活水平無法隨經濟發展同步快速提升,「人力素質」諸如守法、敬業、靈活度等精神有待長期的培養與訓練。要想與國際都市同步,相信仍需要時間和許多方方面面的努力。

 

www.4xfast.com

www.4xfast.com/cyber-security-threat-detection/

 

Cybersecurity is the protection of internet-connected systems, including hardware, software and data, from cyberattacks. In a computing context, security comprises cybersecurity and physical security -- both are used by enterprises to protect against unauthorized access to data centers and other computerized systems.

 

Cybersecurity refers to the preventative techniques used to protect the integrity of networks, programs and data from attack, damage, or unauthorized access.

 

www.facebook.com/Vishfourxfast/

twitter.com/Vishfourxfast

www.linkedin.com/company/vishfourxfast

in.pinterest.com/Vishfourxfast/_saved/

www.instagram.com/vishfourxfast/

#cybersecurity #4xfast #4xfasttechnologies #itservices #itserviceprovider #itsecurity

 

Hyundai Tucson

 

- - - - - - - - - - - - - - - - -

Please do not use this image without first asking for permission. Thank you.

Clearly the IT Services department of Loughborough University are way too busy with tech to even consider washing their elderly R (1997) registered Citroen Berlingo van. All the surfaces on the van were like this including the bonnet.

 

The van is probably regularly parked in a shaded area, this promotes the growth.

 

Perhaps it is a test bed for a algae and fungus experiment administered by the Chemistry Department?

www.4xfast.com

www.4xfast.com/iot/

 

We at 4XFast Technologies offer end-to-end IoT services that improve the operating efficiency of your business by making processes simpler and smarter. Add value to the world of web and attain creativity, transparency, and profound customer engagement through our all-inclusive IoT services.

  

#IOT #4xfasttechnologies #internetofthings #itserviceprovider #itservices #serviceprovider #4xfast

 

twitter.com/Vishfourxfast

www.linkedin.com/company/vishfourxfast

www.facebook.com/Vishfourxfast/

www.instagram.com/vishfourxfast/

in.pinterest.com/Vishfourxfast/_saved/

趕上了蘇澳冷泉節,現場提供了免費的人體彩繪,因為炎熱參加的人寥寥可數,我們當然不能錯過囉!看看妹妹,真是美的不像話呢!為了讓爸爸照出彩繪的圖案,站在艷陽下用心的展示著手臂,真像是專業又敬業的模特呢! 妹妹,希望妳能永遠善解人意的生活著.

進了大殿,就是要早朝了;說到這開會,那可真是我們每天的要事呢 !

 

網路上有一則關於開會的笑話是這麼說的:「開會再開會,不開怎麼會,本來有點會,開了變不會。有事要開會,沒事也開會,好事大家追,出事大家推。上班沒幹啥,一直忙開會,大會接小會,神經快崩潰。銷售我不會,企劃又沒學,問我啥本領,專長是開會….。」

 

如何不讓開會和規定變成絆腳石? 看看有心人給的建議:

  

*別開讓人難以忍受的會議

 

我是一個從小性格懶散,上學忘記帶書包,放學忘記帶便當盒的孩子,隨時在路上看到我總是兩手空空,長大了也完全不見改善,除了絲毫不長記性之外,對於那些形式性的東西還特別反感,所以只要是別人規定的,我一概不遵守,只要有機會,就積極地抗爭,若沒有機會,那就消極地抵制,或者想盡辦法耍小聰明,讓我能夠在體制間還有呼吸的空間,所以一直到上大學以後,還是惡性不改,因為臨時要交一篇學期報告,覺得很麻煩,於是交一本我剛剛出版的小說代替,還好教授是個開明的留美政治學家,也就一笑置之,給了我一個好分數,現在想起來當年也真過分,但是懺悔歸懺悔,如果歷史重演的話,我可能還是會做同樣的決定。

 

總之我是成長過程中一個這麼排斥體制和規定的傢伙,因此即使進入職場,恐怕也無法安分守己地開例會,早會,週會,月會,還有各式各樣的會議,就像小時候每個班級都會有一個特別出風頭的運動健將,還有一個特別討人厭又愛欺負人的胖子,在每個公司的會議室裡,也總固定有幾類人,是像我這種凡夫俗子最怕碰到的:

 

(一)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人

 

我常常看到有些人的一整天工作,就是從一間會議室到另外一間會議室,從會議桌上的這群人換成另一群人,什麼會都想參加,認為有任何一個會漏掉他,就是公司對他不夠重視的表現,不禁讓人懷疑擔心這人要等到什麼時候,才有空把會議中說的該做的事情做完。

 

(二)好學生型

 

另外有一種人,每次開會的時候都煞有介事地在筆記本上拼命埋頭紀錄,彷彿等一會有人會考默寫似的,這些人想必在學校的時候,都曾經是「筆記王子」、「筆記公主」之類的風雲人物,但是你很清楚,等他闔上筆記本,走出會議室的那個剎那,他一定會完全將會議的內容完全拋在腦後,因為他抄筆記只是一個下意識的習慣,同時是避免被點名發言的好工具。

 

(三)市長候選人

 

還有一種人,開會的時候口沫橫飛,如果有一點什麼意見,一定要縱橫全場,讓所有人聽他大放厥詞,不只把以前的成就添油加醋,連自己祖宗八代的豐功偉業都要搬出來說,但是若遇到不在行的話題,那麼就會將會議的程序拿出來大作文章,好像自己是立法委員似的,這些人以為自己的參予,對於公司的發展與企業文化有莫大的影響,但是實際上被人當成笑柄而不自知。

 

(四)諄諄教誨型

 

這樣的人通常是老闆,讓人覺得非常困擾,因為每次開會的時候,不管會議的主題是什麼,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將自己如何白手起家的故事重說一遍,彷彿是國文老師在唸課本;要不然就是講人生修養的大道理,以為自己是什麼法師高人,似乎完全沒有注意到在場每個人的心情,可能大伙早就連他什麼時候要停頓換氣,或者什麼時候要唸出錯別字都背下來了,更令人恐懼的是,那種利用開會時展露自己知識份子風采的上司,滔滔不絕地說起來時,也是極恐怖的,我就有個在廣告公司上班的朋友,老闆是個鄉下老粗,但是最怕被人看不起,所以總是開會的時候亂用成語,結果有一次在開會的時候,終於用對了「飲水思源」這一句,頓時眾人譁然,正當大家讚嘆不已的時候,他卻得意洋洋地接著說下去,「這道理也就是像我們鄉下常說的,仔豬要是沒有了豬母,怎麼長得大?」於是所有人跌到椅子底下。

    

*開會愈少愈好、規定愈簡單愈有效

 

所以,開會到底要怎麼樣才有效呢? 沒有人喜歡開會,而且無論開的會是多麼必要,也往往因為有上面那四類傑出人士的參予,以至於面目全非,所以我逐漸體會出開會的秘訣,

 

1)每個禮拜不超過一次:

 

「不開沒有必要的會」,基本上員工是不需要太多來自老闆的精神鼓勵的,只要別擾民,就很不錯了,所以跨部門固定的會議,一個禮拜最多一次,而且最好是在週一或週五下午,因為一則可以回顧之前一週的工作,同時可以訂出接下來一週的行事曆,愈具體愈好。

 

2)控制開會時間:

 

開會愈短愈好,無論是什麼樣的會,每次都應該以一小時為上限,如果是十五分鐘可以解決的事,也不需要硬加進一些雜七雜八的事情,有些上司的心態是: 既然好不容易有機會把大家集合起來,不趁機做做精神講話就太可惜了,這種想法簡直是會議成功的殺手。另外,會議的主題要明確,不要讓慣性發言者模糊了焦點,嚴格控制節奏,如果一旦離題,或者談論的內容不是在場每一個人都需要知道的,應該立刻砍斷,請相關的人會後另外找時間討論個別的議題。

 

3)嚴格懲罰遲到者:

 

很多人不喜歡開會,是因為總有人珊珊來遲,或者進進出出,以至於效率減低,同樣的話要講好幾遍。要解決遲到的習慣,應該要訂出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布衣百姓都要遵守的遲到懲罰,可以是每一分鐘為單位罰錢,並且確實執行,毫無例外,將收來的罰款,用來下次開會買咖啡或點心的基金。

 

4)開會時間限制在中午十二點以後:

 

古人說「一日之計在於晨」,從小以為這只是作文本上不得不寫的加分句子,後來我才發現這話應用在職場上,也有幾分真實性,我一個已經退休的上司,就為公司訂下了「中午十二點前不得開會」的規矩,因為他相信早上能處理的事情最多,每個人手上也都堆積了一些必須立刻回覆的電子郵件,所以如果把這時間用在開會上,一則影響工作效率,二則大家心有旁騖,所以不如拿工作情緒原本就比較低落的下午來開會,還可以藉著會議中喝喝咖啡,吃吃點心,說兩句閒話,恢復一下疲勞。

 

5)會場提供咖啡點心:

 

這讓討厭開會的人,有一點開會的動力,看在有好吃好喝的份上,無論如何也要來開會,而且讓疲倦的人在會議中,有正當的理由可以走動一下,開會的整體氣氛也會好得多。

 

6)會前先訂議程:

 

如果開會的時候,每個人才知道自己知道開會的目的,或者根本一臉茫然,恐怕開會的結果也不會太有效,所以最好的辦法,是在開會的前兩天,就先發給每個與會者一份議程,並且希望大家看了以後,給一些意見,以免有什麼疏漏,同時確認自己的出席,這不但可以讓開會者有心理準備,花一些時間思考一下會議的討論事項,而且事先修改議程,讓人覺得能夠討論自己關心的事,是成功會議非常重要的關鍵。

 

7)會中讓人人有參與感:

 

會議最忌所謂的「One-man show」,從頭到尾都是一個人滔滔不絕,如果是要發表演說的話,就不用冠冕堂皇地稱之為「會議」了,所謂會議就是要能夠參與的,但是又不希望每個人七嘴八舌,所以最好的是,每一個不同的議題,能夠由一個不同的人帶頭,不但豐富了觀點,也讓與會者覺得自己是會議的主人,而不是一個聽眾而已。

 

8)確實執行會議結論:

 

很多會議雖然討論出了結果,卻沒有具體地分派誰應該在什麼時間之前完成哪個事項,所以等於白忙一場,因此會議結束前,如果能用兩三分鐘,將每一項討論的結果,交給一個特定的人負責,如此一來,下次會議的時候,就可以從每個人的進度報告開始,這種所謂的「Action Item」,一開始可以不太習慣,但是一旦感受到責任分擔的好處,任何經理人都會上癮的吧!

 

9)會後用E-mail寄發會議記錄:

 

會議的討論結果,與其每個人抄寫在自己的筆記本裡,用自己的方式來解讀,還遠不如每一次有一個人,將會議的紀錄簡潔地發給大家,即使不在會議場中的人,比如出差或臨時有事,也能夠很快地知道會議中都有些什麼討論,增加參與的人數跟範圍,是會議記錄的好處,形式倒不是拘泥的重點,就算輕鬆一些也無妨。

 

所以無論是會議也好,「家規」也好,都最好盡量簡單明瞭,不要每有一個新的狀況或危機出現,就組織一個新的小組,或增加一個例行性的會議,到最後只會搞得大家疲於奔命,並且將會議流於形式,所以我個人總奉行一個原則,那就是如果真要有所改革,「Don't add. Take away.」秉持著若不拿掉舊規定,就不要加新規定的原則,而且任何規定要合乎常識,如此一來工作量才會有可能「減肥成功」。

    

主持會議是主管必備的工作技能,「職業婦女」(Women In Business)雜誌日前節錄了商業禮儀新書: Using the Power of Ethics and Etiquette in American Business的內容,指出成功主持會議的一些要訣。

 

在開會前:

 

■擬定議題及會議必須達到的明確目標,設定開會的時間及地點,並且通知與會者。開會的最佳時間為午後兩點,因為與會者在上班後,有一些時間查看電子郵件及語音信箱,並且喘息一下。最不理想的時間則為中午以前、下午四點半之後,以及用餐時間。

 

■提前通知與會者開會的訊息,確保他們都能出席。當與會者包括其他部門的同事時,提前一個星期通知,當與會者需要特地從其他地方前來時,提前兩個星期通知。

 

■在會議召開前,再次提醒與會者時間及地點。此外,也再次確認會議室可以使用、會場的飲料點心有人負責等。

 

■開會前,提前到達會議室,站在門口與前來與會者打招呼。把議題內容放在門口,供沒有帶的人拿取。

 

■如果有重要人士將與會,事先替他們保留座位。

 

在開會中:

 

■會議開始時先自我介紹、向與會者打招呼、介紹與會的新面孔、需要遵守的會議規則,之後再解釋會議召開的目的,以及希望達成的結果。

 

■告知與會者,你會盡全力準時結束會議,會議中確實控制每個議題花費的時間。

 

■使用正面、與所有與會者為一體的字彙,例如,「我們」、「謝謝」等,避免使用負面的字彙,例如,「錯誤」、「不可能」等。

 

■當會議長達七十分鐘以上時,給予與會者短暫的休息時間,讓與會者可以上洗手間、回電、與其他人交談等。

 

■查覺與會者似乎感到不舒適時,立刻開口詢問,並且解決問題,例如,會議室過熱、有人無法清楚聽到你的聲音等。

 

■大部份的開會時間應該花在解決方法,而不是反覆談論問題,當出現過多抱怨時,提醒與會者。

 

■會議結束前,重述會議的重點,同時明確定義及分配需要進行的工作,可以徵求自願者。

 

■會議的最後十分鐘留作提問與回答。重複提問者的問題,確定大家都了解,以簡潔及確定的方法回答。當你無法回答一個問題時,告訴提問者,你之後找到答案後會再告訴他。當與會者提出需要長時間解釋的問題,可能會拖延會議準時結束的時間時,告訴他在會議結束後,你會私下再向他解釋。

 

在開會後:

 

■恢復會議室原狀。

 

■立刻整理會議記錄,避免遺忘某些部份。整理完後,給予與會者、不克參加者,以及你的主管一份會議記錄。

     

其實開會就像是炒一道好菜。我們要先知道「主題」:要炒什麼菜?要知道「參與者」:需要的食材、配料有哪些?要知道「事前的準備」:需要哪些器材、設備、工具?要先知道「時間」:要花多少時間?順序為何?而「主持者」就是大廚,他的功力決定是不是讓一手好料變成美味佳餚。所以,會議主持者必須要瞭解自己的角色與責任。「開會」要「越開越會」必須要靠每一個參與者的用心投入,如果開會對你而言是一件糟糕的事,試試看上面的方法吧

 

由望幽谷鳥瞰碧砂漁港,這裡是看夕陽及夜景的好地方,一年四季變換著不同的面貌,讓人流連忘返,寶島呀!真是處處好風光呀!

   

人與人之間的待人接物,是一門大學問,也是個人修養的問題。單位的工作效率要提昇,就是要上與下溝通並協調好,彼此之間意見不合,只會讓整體在工作上事倍功半得到反效果,工作士氣也會一落千丈。

 

記得有一篇文章是談到職場上有朋友就有敵人,與您分享....

    

嗯.... 別被大野郎吃掉

 

當我開始在公司裡,逐漸一張一張地找到和善的臉孔時,也同時開始收集到不受歡迎的訊號,好像逐漸開放的玫瑰花園裡,免不了地在帶刺的植株之間,長出無法斬除的雜草,看著雖然難受,卻又無能為力,畢竟有朋友,就有敵人,而且敵人常常不是朋友的朋友,就是朋友的上司,所以如何跟與敵人為伍的人當朋友,就好像在童話故事的森林裡面,和善的小動物就算不認得大獅王,也總得有一兩個長相凶惡的朋友,牠們可以保護你不會被大野郎吃掉。

 

當然,大獅王就是 CEO或總裁級的大老闆,當然他們不是那麼好接近的,而且也總不能像個小孩兒一樣,每每受了一點小委屈,就動不動告到最上頭去,萬一這種把戲玩多了,就很容易失效,就算真有這一層關係,也不如留著當救命仙丹,除非情非得已,決不會輕易動用。

 

至於長相凶惡的朋友呢,才是真正會起作用的,他們不見得是在公司裡面職位最高的,也不見得是醜的,卻是舉足輕重而且沒有人得罪得起的,像是櫃檯小姐,董事長的秘書,人事部經理的副手,或者是某幾個特別資深而且態度橫蠻的員工,要不然就是母性特別旺盛的爸爸型媽媽型人物,如果你正好和他們相處得很不錯,天塌下來也會有人頂著。

 

如果要更保險的話呢,那就雙管齊下吧,每一條路線都準備一個好朋友,以備不時之需。

 

諒解比理解重要

 

自從進了公司一段時間,開始熟門熟路起來,就不時有同事或者是別的部門的老闆,在看到我幾次處理部門之間的協調工作時,私下告訴我,覺得我好像比較適合去當外交官或政客,而我總是笑著回答:

 

「那可能是因為我大學時學的就是政治吧!」

 

「可能我以前當過採訪記者的關係吧!」

 

但是我自己知道,我還有一點,跟其他歐洲人或美國人的同事成員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我血液裡面的東方潛質,讓我自己從不標榜自己的重要,總是以他人為先,對受儒家文化影響的東亞人來說,是基本常識,但是對大多數西方人而言,卻是不得了的修養。

 

當這個個人主義掛帥的商業世界裡,有太多人忙著叫囂,吸引別人注意,時時刻刻宣稱自己是「這個行業裡第一個如何如何」,「上年度全公司最怎樣怎樣」,或是「當年XX評比打破紀錄」的人,老是說自己如何與眾不同,反而變得跟每個人沒有什麼不同,像是鬥雞場上廝殺的公雞,以為自己是英雄是主角,殊不知只有場外收賭金點鈔票的主人,才是永遠的贏家,究竟哪一隻雞贏了哪一隻,相信對於其他的公雞來說,是一點都不重要的事,只是熱血澎湃的鬥雞們,常常鬥志滿滿,自以為打贏場內的另外一隻公雞,是最重要的任務,不知道自己就算贏了又如何,輸了卻會屈辱不平,這樣處處爭贏卻沒有目的的氣氛,在很多大企業裡面被老闆蓄意引入,以競爭製造進步,但是長年旅行的我,總覺得天下太平很不錯,所以永遠也不想學會你死我活。

 

每一次面對把我當作假想敵的同事,不論對方資歷深淺,頭銜大小,對我來說都是同樣值得全心以對的,尤其是愈討厭我的人,我就愈想誠心(說真的,這蠻難)。因為我總認為,說不定這輩子我們就只有這一次說話的機會,從此就老死不相往來了,所以我應該用我最大的誠意,來聆聽對方的每一個字,以及每一個想法,就算這天突然特別忙碌,或是特別勞累,或前一晚剛剛跟心愛的人有驚天動地的爭吵,也都不能拿出來當藉口,因為對方並不理解,也沒有必要理解,他們只會把這唯一一次談話的我,就當作是全部的我,而且因為我們彼此不喜歡,也不會再有溝通的機會,所以也就不會有下一次的機會,讓人改變對我當時的看法。

 

不理解是很正常的,那就好像我不理解那些剛請完產假回來上班的女同事,對我們從來沒有當過爸爸的男人來說,彷彿她是剛度了一個長長的假回來,完全不能理解為什麼她還這麼累,或者工作還老是不能進入狀況,覺得她小孩一夜沒睡是她自己的責任,居然還影響工作,真是罪不可赦,我想我起碼必須要具備能夠諒解兩方面心情的能力,不然我不配當個國際公民。

 

諒解比理解重要,這就是我對敵人的態度。

 

如何整不受歡迎的同事

 

仁義道德說完了,修養也用盡了,敵人依然我行我素,而且到達影響身心健康的地步時,那就是該採取行動保護自己的時候了,我雖然有點東方血液與生俱來的修養,但是在西方社會裡常常也會欲到得寸進尺的傢伙,這種時候,就算不需要把對方鬥垮,起碼也要讓自己心情舒暢一些,所以要想些好辦法,那種刺破對方輪胎,或者刮車子烤漆的低級技倆,是小時候對討厭的校長做的,長大以後如果還是用這種沒大腦的方式對付,那就真是跟鬥雞場上的公雞沒兩樣了,我這邊就有幾個很高竿的例子。

 

1.資源分享:

 

我有個朋友,非常討厭她無能的老闆,老是不懂裝懂,又愛叫她去做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比如到電腦上抓千年蟲之類的,簡直跟 Dilbert呆伯特漫畫裡面那個老闆如出一轍,忍無可忍偏偏又無法正面攻擊之下,為了自己身心靈的平衡與健康,只好拜託工程部的朋友,藉故調整電腦,將老闆電腦裡的硬碟全部都調成 Share,每個人都可以看得到他在幹什麼,所以老闆的電腦一下子變成公司員工的娛樂消遣,完全知道他什麼時候在用IM跟小女生打情罵俏,或者是上班時間花了三個小時上色情網站,或者是email 裡面又跟誰說長道短,外表一本正經的老闆,一直到被降職調到外地為止,都還完全不曉得他的醜態已經原形畢露,這樣的報復真是痛快。

 

2.施比受更有福:

 

公司裡面如果遇到那種老是喜歡貪人小便宜的人,無論表現在工作上或是同事相處,都是很惱人的事情,與其跟這樣的人認真計較,不如每回只要他又犯了這種毛病,就趁他離開辦公桌的時候,在他桌上丟一把銅板,這種喜歡佔便宜性格的人,就算明明知道桌上的銅板不是他的,多半也會毫不猶豫地放進口袋,不久之後,對這個人不滿意的,都會開始仿效,所以每次他去倒杯水或是上個廁所回來,桌上都會莫名其妙地多出好幾堆銅板,他終於會開始起疑,但是沒有任何人能提出解釋,也搞不清楚是誰幹的,只是發現自己一天天地桌上像乞丐似的,多出好多碎錢,不要小看這一招的功用,對於丟錢的人來說,有像是心理治療般美好的作用,但是對於收錢的人,那可是巨大的心理壓力,總有一天會把他逼瘋的。

 

3.製造新聞:

 

要對付那種特別喜歡打小報告,當老闆眼線以討好上面的人,也有獨特的辦法可以報復,那就是製造假消息,比如說大家輪流提供給他一些錯誤的訊息,比如某某人打算要跳槽啦,誰跟誰談起戀愛來啦,聽說競爭的同業有什麼驚人的舉動要打跨本公司啦,基本上就是空穴來風,製造一些他最喜歡的謠言跟假消息,讓他忙個不停,一天到晚進進出出老闆的辦公室,頻繁地有如下痢患者一般,結果所有的消息,最後都被證實是錯誤的,老闆想必會很生氣,覺得這個眼線不靈光,從此被打入冷宮,只好乖乖地安分守己,做自己份內的事,這時候,還要繼續製造假消息,說是聽說老闆覺得他很蠢,又愛說長道短,聽說想開除他,看到原先很厭惡的嘴臉,疑惑的臉上有著複雜的表情,那真是很過癮的事。

 

無論是什麼辦法,都要注意不能犯法,也別洩漏公司機密,更別說出人命了,否則不但自己法律上站不住腳,還要受良心譴責,說不定下半輩子還得花錢看心理醫生,那就得不償失了,基本上痛快就好,但是也別置人於死地,就像拳擊運動一樣,贏了就是贏了,不用打死對方,畢竟對方不是什麼不共戴天的仇人哪!

  

工作中如果可以做到尊重前輩,並提攜後進。這也是一種工作倫理。也不要因為自己身經百戰,就老是嘮叨別人,批評別人,指使別人,不願反省自己。也要讓後起之秀好好發揮所長。表現出大將之風,教學相長,也許因為你的提拔,將來會成為好幫手也不一定。

  

每個人的心裏都有一個江南。

每個人的眼裏也都有自己的一個烏鎮,哪怕,你根本就沒去過。

有時候,想像比真實更美麗。烏鎮一夢,賽得過揚州十日。

如果,去過以後還想再夢,心會加倍的柔軟起來。

 

烏鎮,在我們的心目中,是一個詩意的夢境之地,需要一顆顆溫柔的心意來觀照,來感悟。她不論何時都很美麗,晨曦中,霧濛濛的水煙在小河的盡頭繚繞,小漁船在遠處晃晃悠悠,人入畫,景如畫。黃昏的烏鎮,坐在河邊,看完一本書,呆看著遠去的輪船航班,自古煙雨江南原來就是我所在的這一隅靈土。

烏鎮不啻為一個世外桃源,古時文人墨客在此吟詠風月,暢懷敍談,只要來過,便不曾離開……何況是,慣看了烏鎮的春夏秋冬,更不對別處有一點的眷戀。而且,好如今是一個世界遺產級的小鎮,就象個女子,溫和而文雅。

 

烏鎮才是那時的江南,那時的水鄉,那時的似水年華吧?

卻原原本本地保留到了現在,生活的內核從不曾有所改變。

依然是白牆黑瓦,依然是小橋流水,依然是枕河人家,依然是把酒話桑麻……

哪怕,多了機動的船;

哪怕,多了南來北往的遊人;

烏鎮的生活方式卻依然故我,依然溫暖。

時間在烏鎮,仿佛永遠都是停滯的。

 

你看這窗外多美

是挺美的,不過,看久了就變成了習慣

那麼習慣了呢

習慣了?習慣了就習慣了唄,還會怎麼樣

習慣了就開始忽視,淡忘,甚至……

 

我獨自徘徊在一座橋上。

我想我應該思念些什麼,為此我想了很久。

我反復地念著那首很著名的詩:

“我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橋下看我。”

 

烏鎮沒有變

可是世界變得好快呀

烏鎮也變了,和這個世界一樣

所有的都換了

在這樣的江南,總是想遇見水一樣的女子,總是會遇見水一樣的女子。

遇見了,你的眼裏便會堆積思念;遇見了,你的心裏便會下起雨來。

 

有些事

你把它藏到心裏

也許還更好

等時間長了

也就變成了故事

她們站在橋上,立在船頭,倚著窗臺,

風吹起綠羅裙,風吹起藍印花布的衣裳,風吹起水一樣柔軟的心事,

她的,還有你的。

在這樣的江南,讓人好想談戀愛,好想找個人愛並被人愛。

哪怕,只是一場萍水相逢的愛情;哪怕,只是一個迷了路的秋波。

我們的生活裏不太可能有這種愛

所以我們要在這裏找尋它

尋找那失落在夢境的愛

逝去的年華

 

這樣的烏鎮,少了一點秦淮河畔的脂粉氣和喧囂浮華,多了一份“春水碧於天,畫船聽雨眠”的清雅與自在。烏鎮的大部分景物,都有它水中的倒影,仿佛怕年華逝去,常常臨水自照。時間久了,水上的和水裏的,已分不清哪邊才是真實的世界。

 

我可從來沒在早上五點喝過酒我也從來沒有一個人喝酒喝到早上五點

我有點醉了,水鄉的酒容易醉

早上喝酒醉一天,每天喝酒醉一生

那天黃昏,喝了一點小酒,找一個臨窗的位置坐著,坐著坐著便出了神……

一杯新釀的三白酒和一碗甜酒釀之後,這回我是真的醉了。

醉醉地走出酒吧,醉醉地走在街上,

看人,人是醉的;

看橋,橋是醉的;

看水,水是醉的;

看烏鎮,烏鎮也是醉的。

夜,黑暗著沉寂著。

小鎮像個甜美的夢,寧靜而悠遠。

我迷戀夜色,因為只有在夜裏,我的生命才會亮起來,

我只是一盞燈,一隻搖曳在水鄉的路燈。

你是說你們這裏的人快樂和快樂之間的距離要一年那麼長

不,快樂和快樂之間是沒有距離的,只要心裏有著就會有快樂

 

這裏的美

是令人迷失

又令人絕望的美

是年華逝去時留下的痕跡

 

我們都曾醉在水鄉

如夢如幻的烏鎮,就似一本發黃的古舊的線裝書,永遠讀不透,讀不厭的書,深刻雋永,耐人尋味,剛剛放下,忍不住又拾起;一部圖文並茂,意趣盎然的書,那種超脫飄逸閒適讓人難以割捨;似一幅永遠看不夠、看不倦的水墨丹青,意境悠遠,永不釋懷,還沒有離開,就企盼著下一次重逢……

 

某天也許有可能再去烏鎮,就像那位被宿命和奇跡相中的小姐,選擇故地重遊。大概誰都一樣,不能對一個恍若隔世又近在眼前的地方置若罔聞。

看看我們雄糾糾氣昂昂的,是滴,這是準備下肚的大閘蟹兄弟,味道實在是鮮美極了,肉甜膏鮮,隻隻甜美,吃完之後不腥不膩回味無窮,不過不適合多吃免得太寒了傷腸胃,這次吃大閘蟹配著桂花酒,感覺真是不錯,一口蟹香,一口桂花香,啊.........人間天堂啦!

 

怎樣是最新鮮大閘蟹? 大閘蟹吹得愈多泡泡,就愈新鮮,重六至八兩為最佳。輕輕敲打眼部附近的殼面,健康的大閘蟹眼睛會敏捷縮回。

   

由於水質及湖底泥土的關係,大閘蟹肚身呈白色而爪毛偏金啡色,就是正宗陽澄湖大閘蟹。假若肚身呈灰色而爪毛偏啡黑色,就是來自湖南及湖北等雜牌大閘蟹。

   

農曆六月到七月間陽澄湖的大閘蟹又有「六月黃」之稱,此時的蟹、蟹膏飽滿油亮,但價格卻也最高

   

◈處理

大閘蟹購買後應盡快處理進食。已死的大閘蟹極易變壞不能再吃。

為避免交叉污染,應先包裹好大閘蟹,然後才放進冰櫃,

並與其它食物分開存放。

曾經存放大閘蟹的冰櫃,必須徹底清洗。

烹煮前,先用刷及清水把蟹身、爪和鉗清洗乾淨。

蒸蟹時可放一些紫蘇葉。

大閘蟹可能含有寄生蟲,因此要徹底煮熟後才可進食。

◈如何烹調

至於大閘蟹的料理方式,在陽澄湖是以水煮的,如此可去除其身上的土味。但由於水煮不易掌握火侯,所以我們所吃到的多以清蒸為主。以下即為如何烹調大閘蟹的秘訣: 先以工研醋稀釋(三分之一醋、三分之二的水),再將大閘蟹放入浸泡五分鐘(此舉為清洗殺菌之功用)。綑綁大閘蟹的繩子不能解開,以免蟹腳斷裂。烹調時火候的控制則為最重要之一環,水滾後開大火,且容器內的水要控制在七分,蒸約十至十五分鐘即可。在放入清蒸時,蟹面再舖上紫蘇葉,可保留鮮味,去除腥味。

另一簡單烹調方法 : 煮大閘蟹前,先要用布把蟹爪和鉗清洗乾淨,煮時先要把蟹反轉,再用紫鬚葉鋪在蟹上,水滾後將蟹放入蒸籠內蒸20至25分鐘待蟹熟後,再去除紫鬚葉和扎草。煮熟後,仔細看一下大閘蟹,是否呈現瑰麗的橘紅色,如呈現,則大功告成。

  

◈吃大閘蟹的方法

在品嚐大閘蟹的順序上,首先要先吃蟹殼內的蟹黃、蟹膏,再將蟹從中剝開,並依序將蟹肉全部挖出後,再慢慢品嚐豐富的蟹膏。而不是一面挖、一面品嚐。然後到蟹身,清除蟹腮及蟹奄後,即可慢慢品嚐蟹膏蟹肉了。接著吃蟹腳,這時就必須仰賴吃蟹的工具了。首先,將蟹殼剪開,或者敲碎,如果發現蟹腳內的肉已不是完整的一支,則這隻大閘蟹可能並不是十分新鮮。至於在吃大閘蟹時,蘸蟹用的薑醋汁也很重要。為了不要被其喧賓奪主,最好將薑剁的愈細愈好,再滴上適量的正牌鎮江醋。若您蘸時感覺不對,寧願放棄,因為沒有蘸汁的大閘蟹嚐起來實際上是更甜美的。另外既然是「把酒持螯」,酒亦是必須注意的飲料。溫過的黃酒當然是第一選擇,至於如今很流行的白葡萄酒亦是不錯的選擇。但切記不要在蘸汁或酒上太小氣,只有高品質的配料才可提升您品嚐大閘蟹的樂趣。食用大閘蟹前,要用肥皂洗手,切記!大閘蟹不能生食。千萬不要誤信鹽、醋、酒和日本芥辣等調味料具殺菌功能而去進食生蟹,一定要徹底清除大閘蟹的內臟才進食。

  

※應注意均衡飲食,避免進食過量大閘蟹,尤其是含高膽固醇的蟹黃、蟹膏。

 

天生的模特兒架子,雖然國小一年級但架勢十足,可以做雜誌封面了呢!

1 3 4 5 6 7 ••• 59 60